官方二维码

 
 

男人多吃这8种中药,补肾健康气色好!

   日期:2017-02-24     来源:优企站    作者:优企站小编    浏览:394    评论:0    
核心提示:现在男性的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肾脏的健康了,男性养生先养肾,可见肾脏对于男性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活中有哪些补肾食

现在男性的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肾脏的健康了,男性养生先养肾,可见肾脏对于男性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活中有哪些补肾食物是比较适合男性的呢,许多的男性都会选择药物补肾,其实有很多额补肾中药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哦!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男性究竟如何补肾呢?

八味中药能补肾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的男性都忙于工作和生活之间,没有太多的时间对自己的饮食和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很多的男性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肾虚已经成为了现在男性的通病,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改善男性肾虚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肾虚之人,食之最宜。如《本草通玄》记载:“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本草经疏》中也说:“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

冬虫夏草

既能养肺阴,又能补肾阳,为平补阴阳之品,用于肺痨咳血,阳痿遗精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虫草有平喘作用,对心脏、肠管和子宫均有抑制作用。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5克-10克。

山药

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如明?李时珍指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本草正》亦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本草经读》还说:“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所以,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鹿茸

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妇女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疼痛,筋骨无力等症。根据现代研究,鹿茸含激素、胶质、磷酸钙、碳酸钙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可增进性腺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消除疲劳;促进溃疡和创口的再生,加速愈合,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0.6克-3克。

肉苁蓉

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阳痿早泄,妇人宫冷不孕,带下血崩,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老年虚弱,病后、产后肠燥便秘者。根据现代研究,肉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结晶性中性物质,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抗体形成。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10克-30克。

菟丝子

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腰膝酸痛,遗精,糖尿病,小便不禁,目暗不明等症。成药中滋补健身丸、五子衍宗丸等,菟丝子均为主要成分之一。根据现代研究,菟丝子含糖甙、维生素A样物质,动物实验有收缩子宫和抗利尿的作用,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10克-15克。

杜仲

性温,味甘微辛,能补肝肾、强筋骨,对肾虚所致的腰脊酸疼、足膝软弱无力、小儿肾虚两下肢麻痹以及妇女肾亏引起的习惯性流产者,最为适宜。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解释说:“杜仲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盖腰为肾之府,动摇不能,肾将惫矣。杜仲补其不足,益肾故也。”

何首乌

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均用之于肾虚之人。明?李时珍说过:“何首乌,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清代名医黄宫绣亦云:“何首乌,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结语:男性是每个家庭主要的承担者,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还影响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所以男士们平时要多多注意自己的健康,了解一下补肾保健的常识,相信小编今天介绍的这些补肾知识可以帮助广大的男性朋友们守护健康哦!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男人多吃这8种中药,补肾健康气色好!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futian59688",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 二维码支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优企站 ©2012-2016 YOUQIZHAN.COM 【优企站】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35034号-3